- 2011-09-28 01:12
- 工商時報
- 應德煇
根據工商時報9/22的報導:國內一家大型壽險公司的資產配置中約有 37.7%投資國外債;投資國外債需要額外支付1.5%-2%的避險成本,主要是付給外商銀行,避掉匯兌風險。若以9/22美國10年期政府公債的市場利 率為1.7%,30年期公債利率為2.77%來看,如果是購買這些長天期的美國公債,扣掉避險成本後,不但利差微薄而且這些長天期債券(long duration bonds)利率風險極高,只要2年後美國聯準會開始升息,這些債券的價格就會下跌,因此當2013年的財報採用IFRS的標準報導後,其投資金融資產的 部位將會以『公允市價』來表達,此時就會產生帳面虧損。
但是,為何國內的壽險公司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願意花大筆的鈔票去購買這些風險較高的(或風險不確定性極高)外國債券呢(再加上匯率風險)?
主要原因有2,其一,是追求投資國外利息較高的長券。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因為國內這種長天期的公債及公司債其初級市場的發行量太小根本無法滿足國內壽險公司和郵匯局等大咖的需求,同時在次級市場上也不容易買得到之故。
國內的壽險公司/或銀行因此才會鋌而走險,奮不顧身的去火中取栗;如果國內的主管單位再不積極思考推動長天期的公債市場,建立一個較完整的初級以
及活絡次級債券市場,進而導出一條貼近市場的殖利率曲線的話,壽險公司/或銀行為了要降低資產負債錯置(mismatch)的問題,冒險投資國外的長期資
產(asset classes)是不會停止的,將導致國內壽險公司/或銀行的長期資產品質及風險之不確定性的問題,永遠是投資人心中的未爆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