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6-24 01:27
- 工商時報
- 應德煇前道瓊德勵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
某財經媒體以頭版報導「勞保基金 前5月賺逾800億」,筆者見此報導,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據悉「勞保基金」已於3年前就開始投資所謂的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s)來增強收益,憂的是自今年初才成立的「勞動基金運用局」對其目標報酬、風險及績效,仍然採取選擇性的表達,沒有對外說清楚講明白。
筆者的觀察與建議一:根據6月10日「勞動基金運用局」之新聞稿「(另類投資)自101年3月6日起分批撥款共12.5億美元,至今年4月底累計報酬率達25.8%」。精確的說法應該是「自101年3月起迄103年4月止,另類投資之年化報酬率為15.6%」,如此表達才能符合市場慣例,而且一般大眾才能和他自己心中的標竿報酬(investor's benchmark returns)比較評估,因此筆者建議「勞動基金運用局」之績效表達應該改採取國際投資慣例,除了上述公布的累計報酬率外,應加計101年化報酬率、102年化報酬率、103年1至4月持有期間報酬率。
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協會(CFAI)建議全球投資績效標準(Global Investment Performance Standard;
GIPS)之績效表達如下:投資風險資產應以年化投資報酬率表達,如果投資不及一年,應該以持有期間報酬率表達,不能用年化報酬率,因為未來(8個月)的投報率不易精準預估(本例),如用年化報酬率,其實是一種預測而非已實現報酬的公允表達。筆者並建議「勞動基金運用局」之績效,應附加信息比(information ratio;主動報酬除以主動風險)來適當表達報酬與風險的取捨。
目前「基金運用局」礙於專業人才、經驗的限制,初步加入另類投資以REITs為主,原無可厚非,但是績效評估應該用相對表示法才能凸顯相對績效,筆者從該基金的投資政策書(IPS)中無法得知該另類投資的標竿(benchmark),因此無法評估其投資績效(15.6%的年化報酬率,是高於標竿還是低於標竿?),筆者的建議二:「基金運用局」必須告知它所對應的投資標竿為何?如果採主動投資策略則應公布實際投資報酬率與標竿報酬的差異(以bps表達),若採被動投資策略則應公布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偏離標竿加減幾個bps。倘若「基金運用局」刻意不公布標竿,則會誤導讀者(或勞保基金受益人)對其績效表現的解讀;倘若無設定標竿,則問題更嚴重(有如足球賽僅有進攻隊伍,並無防守隊伍),這不但會影響基金管理委員會對基金投資的有效監督,同時對授權(mandate)管理基金委外經理公司也缺乏客觀之考核標準。
「勞保基金」投資績效,攸關數百萬勞工受益人的退休生活,而媒體是大眾獲得其績效管理良窳的唯一資訊源,因此筆者殷切期待媒體諸公能為我們做好把關工作,讓千千萬萬依靠退休基金度日的受益人安心,更讓那些日夜為生活打拚,定期提撥部分薪資至退休金帳戶的受薪階級放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