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9-08 01:21
- 工商時報
- 應德煇
欣聞銀行公會將催生台灣「長期指標利率」,這是金融市場非常重要的指
標,台灣早該做的事,現在銀行公會終於想通了,開始推動總是好事一樁,相信公會大老們應該都知道這是長期抗戰,不是一聲口令,大家都能報出真實利率,立刻 建立一條類似LIBOR的殖利率曲線(yield curve)。個人提出下面的問題必須一一克服,才能完成壯舉:
1.初級市場長券不足的問題:首先必須要先解決長券不足的問題,財政部必須定期發行足量的中長期政府公債,包括3年、5年、10年、20年等,參與報價銀行手中有券,才能根據不同天期公債,提出雙向報價來共同建立市場的殖利率曲線。
2.建立活絡的次級市場:有活絡的次級市場,自然就會吸引郵匯局以及壽險公司等大咖,將原先想「持有至到期日」的窖藏公債拿出來交易(而非目前僅
做短天期Repo),同時參與報價銀行必須「有義務」每天根據次級市場實際成交利率報價,報價方式類似目前路透的台灣短期指標利率(俗稱6165)或票券 公會建立的TIBIR(俗稱台啤),如此一來,參與銀行才能根據實質交易(次級市場)報出貼近市場的真實利率(tradable rates),有十足參考價值。
3.主管機關的態度:主管機關一定要有支持的態度與決心,認為建立長期利率指標是健全金融市場(信用市場及長期投資市場)的基礎建設;否則若僅流
於形式,任由主管機關下指導棋,這局是不會成事的。況且財政部若得不到立法院的支持,不能配合定期發行公債的話,那大家聽聽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