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請大家謹守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


20140820 01:44

應德煇   台灣財務金融研究協會理事

 

 

近日台股正在上演一齣隔空叫囂的戲碼,一廂代表外資兵團,一廂以正義之師自詡,鬧得沸沸揚揚,投資大眾則看的一頭霧水,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某財金名人藉此公開抨擊,長久以來外資券商有意無意地藉著洩漏研究觀點(高喊個股目標價)給媒體,企圖影響行情,坑殺散戶,又無法可管的不公現象。證期局也終於有了回應,但又投鼠忌器,怕下手太重,造成打壓外資的惡名,迄今仍沒做成決議。

筆者認為這攸關外資券商專業道德,研報分送與表達研究觀點之內控問題,即規範分析師:1)是否審慎與合理地撰寫研報 2)如何對客戶(機構法人及專業客戶)提出買賣建議及目標價 3)本人(或利害關係人)有否持股或其他利益衝突事項 4) 研究觀點應否公開(包括社群媒體)等議題。

台股屬半強式效率市場,賺取額外報酬相對較強式效率市場容易,因此大部分(真)外資視台股為攫取alpha的投資標的。這類主動式管理資金進出較短線,對台股的波動也較大。因此主管單位想規範的應屬這類資金且以沒有堅實的調研基礎,卻又高喊目標價,企圖掩護出貨的分析師。

外資研究觀點之所以動見觀瞻,乃基於紮實調研,且他們背後夾著龐大資金,因此分析師的一言一行,媒體、投資大眾都百般追捧,外資也願意高薪禮聘,塑造了許多千萬年薪的天王、天后。在不涉及內線交易、不企圖散佈不實信息影響行情的原則下,這種遊戲規則應該被尊重的,他們也大都愛惜羽毛能謹守專業道德。問題就出在少數違背專業道德、遊走法律邊緣之分析師。至於研報如何流入媒體,則人云亦云,莫衷一是,實難查證。外資券商對重大非公開信息的定義及信息公布均有嚴格管控,包括研報分送程序。

根據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Institution)專業行為準則(Standard of Professional Conduct)資本市場誠信(Integrity of Capital Markets),定義「重大非公開信息」為「一般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前均想獲得此信息,或此信息之公開會造成價格的波動」。合規部門更將此概念深入投研部主管及分析師。針對可能有影響力之研報或研究觀點,券商也儘可能在同一時間告知客戶,爾後進出個股則須遵守「先客戶、次券商(自營)、後自己(分析師)」的客戶至上原則。上述內控流程如合法、合規、合理,主管單位則無權過問。可被提出來討論的應是「外資分析師可否對媒體喊話?」,但這在已開發市場是被允許的,這才是糾結所在。

充分揭露是防止利益衝突的最佳良方。因此當媒體在引用研究觀點時,應儘量避免斷章取義,扭曲原意;而針對個股目標價之揭露,也應告知投資大眾此研究觀點乃由某券商之某人所撰寫,實非新聞,投資大眾勿冒然依此作出投資決策。

研究觀點若經媒體揭露後,也應立即提供適當管道讓投資大眾索取研報全文,以茲負責。有券商分析師大名與可索取的全文,若研報內容涉及內線或不實信息企圖影響行情之虞,主管單位可介入調查,否則應由投資大眾自行判斷該研究觀點的價值。主管單位只須強調「落實自律」,建立公平的遊戲規則,提升投資人風險意識。但根本之道則應開放內資券商亦可勇於表達對個股目標價的看法,不讓外資分析師專美於前,這也正是分析師價值所在。請主管單位鬆綁法規,讓市場來淘汰那些膨風的分析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