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6月21日 工商時報
MSCI年度市場分級(Annual Market Classification Review)結果,六月十一日出爐了,幸與不幸,不幸的是台灣升級為「已開發市場」又落空了,幸的是南韓也沒能畢業,咱們同病相憐各自再拼一年,明年六月再度PK。目前在亞太地區MSCI將台灣、南韓、中國(本年度的新生)、印度、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八個國家歸類為「新興市場」,而昔日四小龍的香港及新加坡都早已升級為「已開發市場」。
這次台灣之所以落榜,由於尚未克服外資法人的三大疑慮:一、市場進入性(market
accessibility)的問題,包括缺少新台幣境外的外匯市場,以至於投資台股的匯率風險加大,避險成本增加; 二、主管單位仍未核准劵商替外資墊款的商業行為(prefunding
practice),買賣台股的即時性(market
timing)受到限制,增加交易的隱性成本(implicit
cost),包括延遲成本(delay
cost)以及想買(賣)買不到(賣不掉)的機會成本(missed trade
opportunity cost);
三、認證制度(ID
system)缺乏彈性,實物股票移轉(in-kind
transfers)難以實行,無法盤後以及內部交叉交易(internal
cross trade),增加交易成本以及指數層級流動性(index-level liquidity)受到限制。基於上述原因,許多外資法人認為台灣股市尚未達「已開發市場」的標準。
上述這些限制或防弊(非興利)的政策屬央行或金管會的業務範圍。由於MSCI指數為「判斷型指數(judgment-based
index)」,我們姑且不討論,MSCI不將台灣計入「已開發市場」的主觀判斷是否合宜?先反問自己,到底台灣該不該進入MSCI所謂的「已開發市場」?進入「已開發市場」的優缺點,筆者的淺見如下:
優點: 1) 國府遷台六十多年經濟發展的里程碑,台灣若升級為「已開發市場」,全國百姓顏面有光走路有風; 2) 台股加入MSCI EAFE (Europe, Australia, Far East
Index for non-US developed-market)指數後,如果占比為0.1%,根據Tower Watson今年一月的報告(全球13個已開發國家去年底退休基金總數約30兆美元),假設這些退休基金平均約有2至3成投資於MSCI EAFE指數,台股則將增加60至90億美元(台幣1,800至2,700億)的資金動能(尚未考慮其他追蹤指數的被動型基金),退休基金是屬於長期投資,台股的本益比將會拉高,預期報酬率降低,beta增加,企業的資金成本(cost of
capital)降低 3) 由於外資投資增加,將吸引更多國際級的分析師、媒體追蹤台股,台股的透明度提升,公司治理將更加強化,也提高了台股的全球化。
缺點: 1) 台灣外匯市場將被迫全面開放,台幣兌美元與其他國家的匯率將真正地由市場供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通膨率以及經濟成長來決定,央行干預市場的效率降低,台幣兌美元的波動率(風險)增加,但央行仍是台幣與其他外匯交易的主要參與者,央行外匯局的業務將更加吃重2) 上市公司經營者的壓力加大,企業追逐短期利益高於長期成長3) 台股與國際主要股市的相關性更高,但根據許多學術文獻的探討,市場開放後,雖然beta(系統風險)增加,但是總風險反而是降低的(非系統風險已被充份分散),台股的波動率應會降低。
筆者以為台灣是否應該加入MSCI所謂的「已開發市場」,各有利弊,此乃重大議題,已非某某主管單位的領導說了算,這攸關台灣未來五十年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發展,此議題應結合產官學公開辯論,如決議要加入,應作出時間表,列入官員的KPI,該改善的立即改善,該開放的逐步開放;如果決議不加入,也應該有一共識,告知國人為何不能改善?為何不能開放?為何留在「新興市場」比進入「已開發市場」更有利於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
應德煇 CF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