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新馬軍團
不到越南不知道台灣對越南的無知,更不知道新馬(新加坡、馬來西亞)在當地的用力,更遑論日韓對越南的用心了。以煇哥近距離觀察越南的內需市場,日韓品牌在當地消費品的市占率和消費者的心占率(mind share)都屬上乘,是屬前段班的國家,台灣基本是沒搶了。那麼中段班的產品與服務,又非新、馬莫屬;後段班價廉的產品應是中國與泰國。雖然上述的分類未必公允,因為產品的品種太多了,無法一一比較,但是總的來講,與越南消費者心中的大致分級,應該相去不遠。
日本汽車,韓國手機,其品牌領導地位,全球都無法撼動,在越南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這裡就不再討論。讓我們來檢驗一下新、馬這兩個東協國家,在越南的努力與成就。同時分析一下,台灣產品的定位。總的來說,台灣產品在越南消費者心中到底應該屬於哪一段班呢?與哪些國家直接競爭,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啊。
先從地理位置說起,從新加坡飛到西貢約兩個半小時,飛到河內三個小時;台北剛好相反,飛河內兩個半小時,飛西貢三個小時;吉隆坡飛西貢與河內都差不多在兩個小時之內,其實大家的距離差異都不太大。但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在經營越南內需市場,台灣絕對是望塵莫及的。新加坡的地產開發商CapitaLand
www.capitaland.com 及Keppel Land
www.keppelland.com.sg 的大型開發案隨處可見。最令人驚訝的是新加坡醫療服務業在越南的拓展,其總量也僅次於泰國,但醫療品質絕對凌駕泰國。煇哥曾閱讀一篇研報,大致是這樣寫的:「近幾年來,越南的有錢人流行到國外就醫,泰國是首選,其次是新加坡…每年去新加坡就醫的人數,約在6,000到10,000人次,泰國則是新加坡的一倍…」。煇哥周邊的越南朋友,就有兩例是去新加坡就醫,一例是治療癌症,另一例則是膝關節開刀。以治療癌症案例來說,由於幾乎是癌末,所以花費超多,後來家屬還帶病人到北京治療,不過最後還是藥石罔效;至於膝關節的病例,煇哥特地向家屬要了收據,實地了解收費,家屬說一個簡單的手術,患者若沒住院,費用約7,000元新幣(約新台幣160,0000),這還沒包括病患與陪伴家屬的食宿費用。煇哥回台後也打聽了一下台大醫院的醫生好友,他們咸表示「非常羨慕」新加坡的收費。這兩例的家屬都不是越南富商,而僅僅是高薪打工族罷了。為什麼他們要到新加坡看病,願意支付這麼高的醫療費(簡直與越南的人均所得不成比例)?原因是,他們都不相信越南的醫療品質,因為命是自己的,可不能隨便開玩笑。越南同事阿惠曾經告訴煇哥,越南人除非不得已,絕不輕易逛醫院,因為越南的病人通常是走的進醫院,往往是被抬的出來;雖然是半開玩笑有一點誇張,但總的來說,越南醫療品質的確不好。煇哥曾親眼在電視上看到,有兩個病人同睡一張病床吊點滴的場景,有夠誇張吧!一般越南頂級的病人選擇到美國治療;低一檔次,就到新加坡或泰國就醫,最後選擇便宜的,就去中國;因此有能力的越南人,都會想辦法到國外就醫,以求得好的醫療品質與照護。留下來就醫則豈不是別無選擇的病患?台灣醫療品質這麼好,為什麼不能吸引高檔次的越南人來台就醫呢?值得探討。
若以上述新加坡的案例來估算,疾病治療再加上家屬的食宿費,一個案例花上1萬美元,應該是合理的估計;越南每年到國外就醫的病人約20,000人次,每人每年花費約10,000美元,因此估計全年越南人花在海外醫療費用高達2億美金。雖然這僅僅是越南勞工每年僑匯的2%(每年僑匯120~130億美金)(附註四十三),但這的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市場!反觀我們台灣醫療品質,素來是全球名列前茅的,而且日薄西山的健保,已逼得各大醫院,不得不尋求其他非健保給付的財源,為什麼不去海外促銷—來台就醫?對此議題不但沒動靜,就是有行動的旅遊醫療,其促銷活動也搞的哩哩啦啦,到海外招商充其量也僅侷限於當地的台商,為什麼?是經費問題?是視野問題?還是語言障礙?試舉一例,話說2009年外貿協會,曾派一健康照護團到西貢來促銷台灣醫療產業,煇哥因家族經營長期照護業,因此興致勃勃來參加活動觀摩觀摩,但發現這個活動僅僅是針對台商或其眷屬們回台做健檢或醫美。放著諾大的越南醫美市場不顧,去促銷僅僅數百人台商家屬的小圈圈,眼界實在太小,小確幸罷了!台灣醫療服務業缺乏有針對性的、有計畫的、有野心的,有執行力的團體或團隊,對海外(越南)廣大消費者推銷台灣優質醫療品質與服務。大家為什麼不換一個思路,譬如上述這個健康照護團下次再來西貢前,將台灣一流的醫療服務,好好研究重新包裝,針對「來台就醫」這個族群再來促銷,搶食這個每年2億美金的大餅呢。例如台灣的強項如「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或一周內可以搞定的簡易外科手術等等都是好的旅遊醫療項目。當然政府有關部門也要一齊配合,如:放寬病人及陪伴家屬的簽證等問題,這也正是目前的瓶頸所在。
馬來西亞一向不是台商的對手,但煇哥在越南看到許多馬商,也已非昔日阿蒙。在越南積極活動的馬商試舉一二例,金獅集團(
www.lion.com.my)旗下的百貨巨人—百盛公司(Parkson Holdings Bhd
www.parkson.com.my)。百盛公司不僅發跡於大馬(截至2013年9月有37間百貨公司),在中國更是了不得,有49間百貨公司,越南與印尼也各有8間大型百貨公司,在中國與越南百盛是屬於高檔的百貨公司。而反觀台灣的百貨一哥—遠東百貨,加上旗下的太平洋Sogo也不過才28家店(台灣11家,大陸17家),但遠東百貨在非華語系的國家全缺席,遠遜百盛數籌。成功集團(Berjaya Group
www.berjaya.com)在越南投資許多地產,最經典的應該是,擁有河內五星級洲際飯店(Inter-Continental Hotel)的所有權;另外成功集團也投資越南證劵商,與當地的民營一哥西貢銀行(Saigon Bank
www.saigonbank.com.vn)合資設立Saigon Bank Berjaya Securities Joint Stock Company。而當地的台資劵商大概也只有元大證劵
www.yuanta.com 的孫公司金英證劵(Kim Eng Securities;
www.kimeng.com.vn)可以比一比。但是元大證劵已於2011年全數撤資(附註四十四)落袋72億元台幣。新人新政,元大證劵賀鳴珩董事長2014年7月就任後積極佈署海外據點。2014年先後併購韓國東洋證劵(附註四十五)與印尼AMCI證劵(附註四十六),前後海外政策180度大轉彎!至於葫蘆裡賣什麼藥,大概也只有元大高層心裡有數。
附註四十三:
人民報網 「越南僑匯繼續呈現猛增態勢」2014年12月12日。
http://cn.nhandan.org.vn/economic/finalcial/item/2695601
附註四十四:
越南金英證劵是元大轉投資新加坡的金英證劵(Kim Eng Securities
www.kimeng.com;元大持有金英28%的股權),據說是與前越南最高領導人中央總書記農德孟(Nong Duc Manh,下圖)的女婿合資成立的。元大持股已於2011年全部轉賣給馬來亞銀行獲利台幣71.87億元。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10107/33093191/
附註四十五:
ETtoday 「元大寶來證打亞洲盃 併韓國東洋證劵」蔡怡杼 2014年2月27日。
附註四十六:
ETtoday 「元大金打亞洲盃 併購印尼劵商」蔡怡杼 2014年9月30日。